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市馆动态

德州市档案馆全国征文比赛一等奖作品全文来啦!

来源:德州市档案馆      发布时间:2024-11-11
  近日,国家档案局公布国际档案日主题征文评选结果,德州市档案馆苗鑫同志撰写《同行于时光 盛放在心田》,从22000余件中脱颖而出,喜获一等奖,全国仅三件。我们期待的全文发布啦,一起看看吧!

同行于时光 盛放在心田

  在历史的广阔画卷中,每一份档案都是过往时光的吟诵者,默默记载着时代的更迭与人类的足迹。她引我在文字构建的静谧世界穿梭,与深藏的故事对话,见微知著间,兰台上一簇簇繁花在我的心田绽放。与档案相伴的十余载,不仅是一场文化的探索旅程,更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与升华。它见证了我从青涩到成熟的转变,指引着我在未来的日子里不断前行与成长。

  初次邂逅“6?9国际档案日”,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斑驳地照耀在街道。一位骑车的老者在档案馆的展板前驻足,眼神中流露着好奇。我轻步上前,她看了看我说,“闺女,啥是档案?有啥特别的?”“其实就是记录人们生活、社会变迁的文件和资料......”当时的我入职还未满一年,面对老人的提问,我就像一个稚嫩的新兵,回答的机械而生涩。然而,这个问题随着时光的浇灌,答案也日益丰润着。

  一、情感的链接:档案,有温度的历史

  在档案馆工作的时光里,从事最久的工作就是档案管理利用。2012年一个冬日的午后,一位衣着朴素的中年男子来查阅其已故父亲的档案。随着一页页档案被缓缓翻开,我注意到他从起初眼眶的微微红晕到泪珠沿着脸颊缓缓滑落,面对这样的查档者我只是轻轻递上纸巾不敢打断他。待他合上案卷,手指轻轻摩挲着泛黄的封面,他低声说“好久没有看到我父亲的字了。”档案在那一刻已经不再是冷硬的文字,变成了父亲深情的言语,化作连接两代人情感的纽带,让逝去的时光变得触手可及,让那份深藏的亲情再次温暖起来。那时候我们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没有独立的办公楼,查阅室与会议室共用,想要找到一份档案需凭借人工经验手动检索,常常花费很长时间。而我却在这个与档案零距离接触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档案的温度。

  2013年底,德州市档案馆搬进了新馆。库房条件改善了,查档也有了专门的阅览室,特别是700平的展厅的筹备完成让人心情激动。作为展陈讲解员,我邀请了第一批特殊的参观者——一群残疾人志愿者。伴随着初冬的小雨,新馆迎来了这次“让档案无障碍”公益活动的志愿者,他们在没有帮扶的情况下,坐着轮椅或拄着双拐完成了参观的流程。志愿者们通过无障碍通道进入一楼大厅,参观《德州市城市建设专题展览》,再乘坐电梯到达五楼参观《历史长河——德州市档案史料主题展》。志愿者浮云坐在轮椅上,用她那清澈的双眼细细品读展示的档案,不时和儿子交流体会,“在德州能够有这样的参观体验是我不敢想的,感谢这次活动让我们体会到了一份温暖的关怀,我们需要的不是怜悯和同情,而是平等与互助。”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了档案工作的意义,档案是拉近历史与现在的桥梁,文化的温度在传递的过程中得以延续。

  二、信息的共享:档案,有宽度的记录

  步入信息化时代,档案的形式不再局限于纸张,音频、视频、实物等多种载体档案的加入,拓宽了档案的边界。德州市档案馆新馆的启用与档案数字化的推进,不仅改善了档案保管条件,更让查询效率有了质的飞跃。通过国家级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以及山东省档案查询利用平台的启用,档案服务跨越地域限制,实现了跨馆查询与资源共享,很多异地查档者不需要来到档案馆就可以查阅自己需要的档案。2023年,德州市档案信息化“六级联动”省级试点工作顺利通过验收,德州档案“共建共享”新模式,已实现全市档案服务利用业务互联互通。除此之外,德州市档案馆还与北京、天津、河北的数十家档案馆签订跨馆利用协议,进一步拓展档案利用服务的宽度。

  为扎实做好档案资源建设工作,德州市档案馆积极打造档案征集新模式,拓展工作途径,广泛开展征集。在工作中,有两位老兵让我印象深刻。艾移山老人因为听到毛泽东讲的《愚公移山》的故事,决心挖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他讲述自己在宣传队经历的那些苦难日子的时候表情很平静,但谈到党的百年历程时他激动地说,“共产党为什么能胜利?得民心者得天下。共产党员就是宁愿自己吃苦,也不能让老百姓受苦。”百岁老人朱兰亭将珍藏七十余年的红色档案捐赠给档案馆,采访中他讲述了自己从北方到南方,从陆路到水路的战斗经历,回忆那段炮火纷飞的峥嵘岁月,我问他怕过吗?他眼神坚定地对我说,“怕?那有啥好怕!”这几年,随着档案征集工作的开展,德州市档案馆的档案门类不断扩充,档案来源已经不仅局限于常规的档案进馆,档案的征集范围不断外延。

  三、历史的挖掘:档案,有深度的宝藏

  2020年,在整理抗美援朝老兵朱希增档案时,一枚纪念章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枚由和平鸽、中朝两国国旗组成的纪念章,正面的朝鲜文字意为“朝中友谊”,是1958年朝鲜政府授予志愿军全体人员和中国援朝工人的。出于对这段历史的好奇,我开始研究这份档案。档案中不但有老人的笔记,还保存有多张志愿军战士和朝鲜军民的合影。为了弄清照片上的朝鲜文字,我多方求助,最终确定文字应翻译为“纪念与志愿军的友谊”,于是就有了我第一篇编研文章《鲜血凝友谊  中朝一家亲》。这不仅是个人战斗事迹的记录,更是对那个时代精神的深刻表达。从此我开始在德州市档案馆主办的“德州记忆”“兰台史话”专栏发表文章,讲述馆藏档案背后的故事。

  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形式,在近年来迅猛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档案工作,2022年我开始试着运营德州市档案馆视频号,推出了“德州记忆——馆藏精品”系列视频,讲述馆藏档案,尤其是红色档案背后的故事。视频号从一开始的无人问津到单条视频点击量近万次,仅仅用了半年时间,这让我深切体会到了公众对了解档案的热情。今年,视频号将在“6?9国际档案日”推出“德州记忆——时光珍档”系列视频,通过挖掘馆藏声像档案,结合现代技术将旧影像转化为更为吸引人的视频内容。通过唤起普通人在德州这片土地的生活记忆,让档案焕发新生命。

  从文字到影像,档案的每一次挖掘,都像是开启了一扇通往过去的窗,让我可以窥见历史的深邃与丰富,感受那些在岁月河流中闪烁的光辉与记忆。

  与档案同行,从守护者到讲述者再到挖掘者,我学会了倾听过往的声音,感受着时间的重量与文化的温度。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档案不仅是一座座时间的桥梁,更是心灵的灯塔,指引我们珍视过往的足迹,铭记那些不应被遗忘的故事,传承那些深刻而有力的精神。与档案同行的旅程,让我深刻理解到,每一次记录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未来希望的种子,盛放在每个人的心田,启迪着明天的路。我将继续与档案携手,让历史的记忆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