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湘:新中国第一代公安战士
1949年12月,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全国各地的公安武装,统一整编为中国人民公安部队。平原人王清湘由此光荣地成为新中国第一代公安部队战士。
王清湘(1924年—2010年),平原县德原街道红庙村人。抗日战争期间参加革命,以教师身份作掩护从事公安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奋战在公安战线直至离休。
以教师身份作掩护,秘密从事侦查工作
1924年,王清湘出生于平原县红庙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37年,王清湘毕业于省立第五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即后来的平原师范学校)附属完小。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寇铁蹄踏进华北,各地的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在我党领导的各抗日民主组织的基础上,1940年10月,平原县(铁东)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政府机关流动于平原县七区、八区一带,隶属冀鲁边区二专署,辖津浦铁路东的平原县七区、八区和六区、九区的一部分。1941年8月,平原县抗日民主政府开辟了陵县至临邑公路以南地区,改建为三区。活动在本地区的武装部队为鲁北支队改编后的116师教导旅17团和县大队。
红庙村属于当时的平原县六区。随着抗日民主政府控制范围的不断扩大,亟须各类人才为我所用。王清湘虽然是小学毕业生,但在那时的农村也算得上凤毛麟角的文化人,自然引起了周围人的关注。这时,他家东邻的李俊山找到他,引导他参加革命。于是,1942年,18岁的王清湘参加了革命。李俊山是红庙村最早的地下党员,后曾任平北县公安局局长,王清湘参加工作后从事的地下公安工作由李俊山直接领导。同村的王子良是平北县有名的老中医,后也在平北县政府工作,他举荐王清湘当教师,以教师的公开身份作掩护。王清湘先后在红庙小学、杏仁店小学任教。他向学生及家长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搜集日伪敌特及杂团的信息和动向,及时向抗日民主政府传递情报。为了应付日伪的所谓“检查”,那些年他手里准备了两套课本,平日组织学生学习抗日课本,日伪军进村时,就摆上日伪课本迷惑敌人。
身份公开,他继续奋战在公安战线上
1945年12月31日,盘踞在禹城车站拒不向我八路军投降的日军被消灭后,禹城全域解放,李俊山任禹城县公安局局长,王清湘调往禹城县公安局工作。1947年3月,王清湘参加了渤海行署举办的公安干部培训班并留任公安干部训练班教员。1948年2月,王清湘任职于渤海第一劳教所。
1949年12月,随着中央军委一声令下,王清湘和战友们成为中国人民公安部队的一员。1950年4月,王清湘加入中国共产党。至1961年6月的10余年间,王清湘先后任职于第一劳改队、第四劳改队、第八劳改队。1961年7月到1970年7月,任山东省公安厅劳改局就业处副处长。
1970年8月,王清湘被安排到山东省“五七干校”劳动。1972年,王清湘被调入菏泽劳改支队工作。
在废弃的砖瓦窑厂址上建起泰安摩托车
1972年11月的一天,王清湘接到山东省劳改局局长王健的一个电话,令其火速赶到北京。在北京,王清湘接下了公安部制造军警用三轮边斗摩托车的任务。随即,王清湘调泰安劳改支队,开始摩托车的试制和摩托车厂的筹建工作。
1973年1月起,王清湘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开始一边忙试制,一边忙建厂房,在位于泰安市西郊的堰堤村,原泰安劳改支队废弃的砖瓦窑厂址上,开始了艰苦创业。当时这里除了一个烧砖用的土窑外,四周全是大坑,长满了近一人高的野草。没有办公室,他们就干打垒建起几间土房使用。
为了方便工作,1973年8月,王清湘搬到了正在建设中的厂区住。当时的宿舍窗后是猪圈,白天猪叫,晚上蛙声一片。整个厂区只有王清湘等4户干部及家属居住。
到1973年底,王清湘带领大家用短短一年的时间,在砖瓦窑厂址上建成了总装、发动机和后勤三个初具规模的车间。又经过9个月的日夜奋战,1974年国庆节前,第一批10辆三轮边斗摩托车研制成功。省劳改局委派王清湘带队赴北京“献礼”。他带领干警,驾着自制的摩托车,驶进北京,接受公安部领导检阅。
此后,王清湘他们制造的三轮边斗摩托车源源不断地发往各地,泰安摩托车厂声名大振,王清湘的名字也越来越响。
1974年2月,为了摩托车专业化、批量化生产,经山东省革委会计划委员会批准,正式组建了“泰山生建摩托车厂”,体制内名称为“山东省泰山劳动改造管教支队”。1974年9月12日,成立“中共泰山劳改支队核心小组”,王清湘任副组长。1975年6月,王清湘任泰山劳改支队政治委员。此后,摩托车生产达到顶峰时期,也是泰山劳改支队最辉煌的时期之一。
1985年初,王清湘退居二线当了顾问,1986年离休,享受副厅级待遇。王清湘一生清正廉洁,公私分明。他留给儿孙的遗物中,有补了又补的搪瓷碗,磨掉半边的铝勺,穿旧的警服及见证他光辉岁月的勋章。一张餐桌,是用半截水泥管当支柱,放上一个水泥方板作桌面,刷上白漆、黄漆用了十几年。儿女嫌寒酸想给他扔掉,他舍不得,又挪到旮旯放了杂物。王清湘2010年去世,享年86岁。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