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中的铁营大洼战斗
在德州市档案馆保存着一份“烈士的鲜血染红了铁营大洼”手稿,真实记录了这种战斗的始末,向我们展示了共产党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1942年起,日军对华北展开惨无人道的大扫荡。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坐镇重点对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进行攻击。“铁营洼”突围战是反扫荡最惨烈的战斗之一,八路军400余名指战员,以血肉之躯殊死抵抗数万侵略者,最终仅有12人突围。其中有3名八路军指战员怀着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的赤诚,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谱写了一曲动人的英雄赞歌。
“铁营洼”地处山东省乐陵市铁营镇,是一个地势比周围低10米左右的小盆地,中心地带全是盐碱地,几个村子散布在洼的边沿上。大片盐碱被小风一掀,白尘弥漫,犹如迷魂阵。
1943年2月1日凌晨,铁营大洼被厚厚的积雪覆盖,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农民仍按旧俗忙着蒸年糕和白棒子面馍馍,准备过年。我政府人员和部队战士,帮助群众打水、扫屋、劈柴,和群众一起准备过年。
2月2日深夜,连续两天的大风雪初停。日寇调集了天津、沧州、德州、德平、宁津、南皮、盐山、庆云、乐陵、阳信、沾化、惠民、商河、滨县、蒲台、济南等地的日伪军,共计一万余人的兵力,动用了二百余辆汽车,以快速载运部队,配备有骑兵、装甲部队,采用长距离奔袭的战术,以铁臂合围之势,将我铁营大洼包围。
2月3日黎明,枪声从四面八方响起。我部队和逃难的群众,从各个不同的方向试图突围,结果都被迎面上来的敌人阻截回来。日寇在后,伪军居中,最前面是从远处十几里、几十里被驱赶来的群众,在对面不见人的大雾中,向大洼中心涌来。到处是枪声、马达声、马嘶声、敌人的怪叫声和逃难群众的哭喊声。
我部队向东南方向撤退,至王官村以南,小白村以东,被十倍于己的敌军围困。而且,敌人以更大的兵力,从不同方向向铁营洼中心压来。正北的刘桥、闫集、纪王桥一线2000多名。正西的杨桥、盖家、双庙韩、关王堂、兴隆镇一线1500多名。正东的南候、崔郎坞一线2000多名,其余部队由正南一线向铁营洼中心逼近。我军被压缩在王官、小白家两村之间、被4座破砖窑东西相夹,纵横200余米的一块地段。我军不足500人,而敌军却有上万人。配有轻重机枪120余挺,各种炮50多门,汽车和装甲车200多辆,动用快速载运部队,并配骑兵、装甲部队,采用长距离奔袭、分兵合击的拉网梳篦战术,对铁家营一带实行了“铁壁合围”。敌人是有计划地进行包围,我军则被动应战;敌人有精良的武器,有充足的弹药,有装甲部队,有骑兵,而我军却只有步枪、匣枪和手榴弹,机枪也只有两三挺。在敌我力量如此悬殊的情况下,我军战士展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以一当十,以十顶百,与敌寇浴血苦战,给敌以重大杀伤。许多同志只剩下最后一口气,还在继续战斗。
下午两点多钟,李永安、罗柏森在混战中冲开一条血路,撤退到铁营正西方向的许家荒场,不幸又被日军马队包围。这时,他二人的枪膛里各自剩了一粒子弹,见突围完全无望,一同自尽在小张村东一里许的洼里。下午三点多钟,枪声稀落,我军战士在大量杀伤敌人后,大部壮烈牺牲。阳信县县长武大风、副县长石庭悦牺牲在白家东窑西边的交通沟里,县大队副陈文训牺牲在东营正北离村一里多远的雪地上。他们都是战斗到最后自尽殉国的。五小队长李清寿,只身冲出重围后,提枪朝自己的家门徐家村跑来,在他走进铁营村东张家坟茔时,又遭日寇包围,在举枪向敌人射击时,被敌人击倒。子弹从他的右腋下射入,从左腋下穿出,英雄为祖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在突围中,阳信县大队教导员王志诚率一个排,向着与阳信县大队和五小队相反的方向冲去。他从小徐村冲向小杜家村,在遭到来自东、南两个方向的敌人阻截之后,王志诚头带毡帽头,身穿粗布黑大衣,腰扎布带,假装老百姓站在沟崖上。待鬼子来到跟前,命令突然开枪,并向桑坊方向突围,终于冲出敌人包围圈。最后除死、伤、打散的以外,还剩不足二十人。
战斗持续了十四、五个小时,我军有300多名官兵壮烈牺牲。其中牺牲最高职位的是:三军分区副司令员李永安,阳信县县长武大风,三军分区直属五小队的队长李青寿。
这次敌人的残酷大“扫荡”,除王志诚率十几人突出重围外,我部队、机关人员几乎都壮烈牺牲。敌人也遭到惨重的伤亡,仅日军官兵的尸体就装了数汽车。
铁营洼战斗,显示了中华儿女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战斗结束后,日军将李清寿烈士的遗体抬到铁营村一大庙前,一日军军官对集合在烈士前的日军,竖起大拇指说:“了不起,中国的英雄!”
参考资料:
1.《乐陵文史资料》第一辑(1985年11月)
2.乐陵:烽火冀鲁边之铁营洼突围战 《闪电新闻》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