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城这种面,传说是康熙皇帝命名
据说,康熙四十二年,皇帝南巡,下塌至禹城大通客栈,客栈掌柜亲上自制手工面,空心如竹、麦香纯正、柔润爽滑,入口即化,康熙皇帝遂记在心上。康熙六十大寿时,命禹城知县曾九皋寻大通客栈掌柜携家人入皇宫制面,大通客栈掌柜寿宴现场表演手工面制作,制作过程中,把面舞得如行云流水,赏心悦目。君臣惊叹,赞不绝口,康熙为他命名“大通手纺”,并让他留京为厨。
辛亥革命后,大通手纺面第五代传人王尚贤携家眷返回禹城县伦镇城子坡村,后在禹城县城开设“大通手纺”面馆。新中国成立后,其后人代代手口相传制作工艺,直至今天。
制作工艺 延续百年
大通手纺发酵面延用古法传统工艺精致而成,主要有配料、和面、揣面、切面、搓面、盘面、纺面、分扦、拉面、晾晒、切面等18道工序。纺面时,手指粗细的面条“8”字形如纺线般缠绕于面扦之上,势若太极;分扦、拉面时,抖拉并举,势如波涛拍案,虎虎生风,气势如虹,面条细若丝弦、根根透明、韧而不断。该面最大的特点是,在揣面、搓面、盘面、纺面、分扦后,先后进行5次发酵,发酵时间根据气温、湿度灵活掌握。整个过程全部采用手工制作,制成的面条颜色微黄、色泽通透、细如发丝,煮制过程中汤汁清澈,口感柔润爽滑、原汁原味。
大通手纺发酵面纯手工制作,不添加任何添加剂,保持了小麦原有的鲜香,经过5次发酵,面如竹,易熟,易入味,易消化,易吸收,很受当地群众青睐。
成立公司 加强传承
长期以来,大通手纺面制作工艺使用口传身授,缺少文字记录,传承者需通过长期实践和摸索,通过实际操作体会才能掌握。新中国成立后,其后人代代手口相传,将技艺保存。改革开放后,手纺发酵面传人王富林挖掘整理祖传手纺发酵面手工技艺,并在2008年创办了专业制作手纺发酵面的公司,并注册了“大通手纺”商标,现有各年龄层次的学徒20人,并开展小麦种植实验田,用于发酵面原料研究。因工艺繁琐、现代机械化推进,年轻人无心从事该工艺传承,新人的青黄不接,使传统技艺存在失传的风险。
王富林依托公司,开展了手工面条工艺的普查工作,彻底理清面条制作工艺的历史沿革以及面条制作工艺传人全部状况,将普查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存档,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工作,将各时期制作工艺特点总结汇总,结合手工制作特性,广泛开展技艺传播、传承工作,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到手纺发酵面制作工艺传承中来。
(崔珠坤 姬春雪 已载5月17日《德州晚报》)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