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趣文化的瑰宝”:宁津刘氏丫头蟋蟀罐
宁津县是“中国蟋蟀之乡”,斗蟋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古就有“宁津蟋蟀冠天下”的美誉。蟋蟀罐作为蟋蟀用具与蟋蟀闻名是同步的。
蟋蟀罐制作技艺最早出现在唐宋时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刘氏丫头蟋蟀罐”,既有中国北罐的浑厚大气,又有中国南罐的细腻秀美,美名享誉四海,成为蟋蟀玩家收藏和民间馈赠的艺术珍品。
地域文化创造有利条件
宁津县位于山东省西北部,隶属德州市,地处黄河冲积平原腹地,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属北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条件良好。
宁津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宁津旧志记载:宁津在远古时代称有鬲氏部落,夏代称有鬲氏国。“鬲”是有鬲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利用当地泥土资源,创造出的饮食炊具,是宁津陶文化和饮食文化的鼻祖,是先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遗产。
独特的历史、地理和人文环境,对宁津蟋蟀罐传统制作技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制作历史源远流长
蟋蟀罐制作技艺最早出现在唐宋时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上世纪70年代中期,宁津县刘营伍乡龙潭村、刘旺言村一带,曾出土唐代古墓,墓穴里就出土了蟋蟀罐。蟋蟀罐制作技艺复杂,烧结温度难以掌握,制作工艺在宁津已失传多年。
上世纪九十年末代,天津艺人谷德恩到宁津刘营伍乡传授蟋蟀罐制作工艺,西刘村的刘秀芬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得其真传,谷德恩把一响器蟋蟀罐命名为丫头蟋蟀罐。刘秀芬嫁入刘旺言村张建强家后,将制罐工艺与其祖传制陶工艺相结合,经10余年的不懈努力,成功研制成功灰白罐的烧制方法,并逐渐形成刘秀芬自己的艺术特色。
“水晶盆、瓦中玉”
刘氏丫头蟋蟀罐在传承古代制作的同时,又有了发展与创新。他们研制的灰白蟋蟀罐是又一制作高峰。它大方、典雅,内涵深沉,体现了“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
刘氏丫头蟋蟀罐传统制作工艺,选用古鬲津河河床下纯净而细腻的胶土为原料,经手工淘洗、拉坯、晾晒、修整、压光、绘画、雕刻等工艺,最后采用独特的“匣钵高温封窑还原”方法烧制成灰白蟋蟀罐。通过该技艺烧制的蟋蟀罐,抚如童肌、细润柔滑,叩之有金石之声,铿锵悦耳,用则腻而不滑,贮水不涸,历冰不寒,经过把玩后,有“水晶盆、瓦中玉”之美誉,制作之精致、造型之优美,为世人所倾倒,集实用、观赏、把玩于一身,被文玩界称为“虫趣文化的瑰宝”。
(杜佳 姬春雪)
【打印】 【关闭】